山水焕新 生态重生
—运城市山水城融合发展的生态实践
山水焕新 生态重生
—运城市山水城融合发展的生态实践
好山好水好风光交相辉映,绘就宜居生态图。
环湖绿道蜿蜒如带,穿梭于澄澈如镜的湖域与葱郁的绿植之间,尽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意境。
中条山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项目中,巨大的“盬”嵌于绿意之间,见证矿山从疮痍到焕发生机的转变。
亲水木栈道尽显生态之美。木栈道是盐池堤埝除险加固及生态修复项目一期的主要建设内容之一。该木栈道全长约3公里,沿途设有3个亲水平台和休憩节点。
近年来,运城市通过官道河生态修复与整治工程,系统实施河道疏浚、水系连通、生态修复等措施,显著提升了防洪排涝能力并改善了水环境质量。
中条山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项目位于中条山凤凰谷以西、西姚村以南,实施了边坡整治、场地平整、截排水沟等工程,已全部完工。
南山新境市民广场南侧山体修复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坡面整形、挂网锚杆、植被喷播绿化等工程,已全部完工。经修复,裸露山体已披上绿装。
盛夏时节的河东大地,青山如黛,碧水如练,一幅山水交融的生态画卷正在徐徐展开。曾经“伤痕累累”的山体重披绿装,盐湖堤埝焕发新颜,环湖绿道蜿蜒如带,中心城区与盐湖、中条山的生态网络日臻完善。在这绿意盎然的季节里,生态建设的成效显得格外真切。
漫步南山新境市民广场,曾经裸露的山体已经披上绿装。运城市通过实施南山新境市民广场南侧3处山体生态修复和中条山废弃露天矿山修复项目,累计完成破碎山体修复约14万平方米。修复后的山体种植了白皮松、侧柏、山杏、山桃等乔木,搭配紫穗槐、连翘、紫丁香、黄栌等开花灌木,既有效提升了盐湖整体景观,又消除了地质灾害隐患,实现了生态效益与景观价值的统一,让昔日的“生态伤疤”蝶变为城市的“绿色地标”。
如果说中条山是运城的绿屏,那么盐湖就是镶嵌其中的生态明珠。这个曾经有着4600多年开采史的内陆盐湖,曾因污染和过度开发面临生态危机。如今经过系统性生态治理,盐湖堤埝已焕然一新:累计完成堤埝除险加固约130公里、湖内清淤约72万立方米、环湖绿道建设约20公里,打造出一条“亲水显绿、自然神怡”的风光体验绿道。漫步其间,但见昔日垃圾堆积、杂草丛生的危险堤岸变得坚固美观,疏浚后的河道让湖水恢复活力,精心实施的边坡绿化工程为堤岸披上了绿色新装。
为保障盐湖水质,运城市在盐湖东侧的鸭子池开展了水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工程以盐湖为中心,与周边汤里滩、硝池滩、北门滩统一规划治理,同时与涑水河、官道河、姚暹渠等中心城区水系相连接,形成“十湖共治”的工作格局。该工程实施后完成加固大坝4.4公里,建设潜流湿地6万平方米、表流湿地8万平方米、水质提升站1座。通过系统治理,不仅有效改善了湿地生态环境,提升了防洪排涝功能,还削减了污染负荷,提高了水体自净能力,让盐湖这颗“河东明珠”持续焕发独特的生态魅力。
夕阳西下,驻足盐湖堤岸,微风送来丝丝清凉。放眼望去中条山苍翠葱茏,盐湖水面波光粼粼,环湖绿道上游人如织。这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图景,正是运城市推进山水城融合发展的最美注脚。
本报记者 高 琳
本版策划 雷哲侠
本版责编 高 琳
摄影 金玉敏 闫 鑫
陈方斌 常 奇
美编 冯潇楠
校对 乔 植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