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四大名楼!个个国家级!
运城四大名楼!个个国家级!
来运城
观河东名楼
去穿越时空
感受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底蕴
今天让我们走进
运城四大名楼
一同穿越千年历史
领略运城四大名楼的魅力
春秋楼
“天下关庙数解州,解州庙数春秋楼”
春秋楼,又称麟经阁,是关帝庙内最高的建筑,因其关公生前喜读《春秋》而得名。这座楼建于明万历年间,后在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建,楼高约23米,面宽七间,进深六间,是一座典型的清代楼阁式建筑。
春秋楼的建筑风格独特,结构奇巧,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其悬梁吊柱的结构,给人以空中楼阁的感觉,是国内古代建筑中采用这种建造形式的唯一实例。
春秋楼的二楼设有108个隔扇门,象征着清代所辖的108县,而36级楼梯则代表着当时的36州府。楼内塑有关羽夜读《春秋》的坐像,栩栩如生,展现了关羽的儒雅与威严。
春秋楼的藻井设计也极为精美,特别是其两眼倒悬的“菊花藻井”,这种藻井结构在全国极为罕见,展现了古代建筑师的智慧和技艺。
鹳雀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位于运城市永济市蒲州镇。该楼始建于北周时期(约557年至580年),后在元初(1222年)因战火焚毁。1997年12月始重建,2002年10月1日正式对游客开放。
重建后的鹳雀楼为高台式十字歇山顶楼阁,外观三层四檐,内部为九层使用空间,并设有电梯和楼梯以组织垂直交通。整座楼阁分为台基和楼身两部分,总高度达73.9米。
鹳雀楼的油漆彩画采用了失传的唐代彩画艺术,是国内唯一采用唐代彩画艺术恢复的唐代建筑。2003年,鹳雀楼获得了中国建筑工程质量最高奖——鲁班奖,并在2004年获得了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
鹳雀楼不仅因其建筑价值而闻名,还因为一唐代诗人王之涣诗作《登鹳雀楼》而名扬中华。“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描绘了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使得鹳雀楼成为了中国文人墨客登高赋诗的胜地,王之涣也因此诗而名垂千古。
秋风楼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秋风楼位于运城市万荣县荣河镇,这座楼因其丰富的历史故事和珍贵的文化遗产而引人注目。秋风楼位于后土祠正殿后,后土祠是祭祀后土圣母的神圣之地,自汉文帝时期始建,到汉武帝时正式立祠。
秋风楼因楼上藏有汉武帝刘彻的《秋风辞》碑而得名。刘彻曾五次巡幸河东,元鼎四年,他在后土庙祭祀时,正值晚秋,汾河舟中欢宴群臣,慷慨高歌,写下《秋风辞》。
秋风楼创建年代不详,因黄河淹没,曾于清代康熙、同治年间重修,现存建筑为清代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重建。
秋风楼的建筑构造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其两侧下方精雕的28根吊柱象征汉武帝的云台28将,上层的十字歇山顶有36个挑角,象征隋末瓦岗寨36兄弟,每个玻璃挑角上还装有彩色琉璃武将形象,共计108个,象征梁山的一百单八将。这些细节不仅展示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技艺,也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秋风楼不仅是古代建筑的精品之作,也是后人缅怀历史、感受文化的重要场所。它静静地矗立在黄河岸边,见证了无数历史时刻,成为了运城市乃至整个山西省的重要文化景点之一。
飞云楼
“万荣有个飞云楼,半截插到云里头”
飞云楼,位于运城市万荣县西大街8号万荣东岳庙内,是中国纯木质楼阁建筑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华第一木楼”,与佛宫寺释迦塔一起被称为“南楼北塔”。关于飞云楼的名称由来,并无确切的历史记载。但因其建筑高耸,檐角高翘,给人以凌空欲飞之感,故得此名。
飞云楼坐北朝南,平面呈方形,明三层暗五层,高23.19米,十字歇山顶。楼身斗拱密布,形状极富变化,犹如云朵簇拥,又如鲜花盛开,檐角高翘,给人以凌空欲飞之感。
楼顶饰有黄、绿、蓝色琉璃瓦,更显富丽堂皇。全楼共有斗拱345组,形态变化多端。
1988年1月13日,包含飞云楼在内的万荣东岳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飞云楼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建筑风格的古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技艺的杰出代表,也是游客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重要景点。
来源:运城文旅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