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破圈” 让年味更浓

山西新闻网>>地市频道>>运城频道>>文化旅游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不出正月都是年”。春节假期已经过去,但年味仍然不减,热闹还在继续。这其中,众多平时难能一见的非遗活动吸睛亮眼,融合了传统与新意,给不少市民和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成为这个春节的“流量密码”。

在盐湖区,首次推出的运城非遗IP形象“运宝”,收获众多游客热情“贴贴”;非遗课堂上,小朋友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做盐雕、学陶艺,感受传统文化里的年味;禹都公园里,各种经典蒲剧依次登场,非遗表演点燃游客热情……

今年是春节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新年。在“非遗年”里,更多非遗被“看见”。“太震撼了,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现场版永济背冰表演。”在运城博物馆南侧太乙街,由市文旅局组织的一场非遗市集刚刚拉开序幕,看到永济背冰这一国家级非遗后,市民周女士不由感叹,“他们光着膀子,背着冰块,从旁边走过你都能感到寒意,这种不畏严寒、拼搏进取的精神,令人振奋。”同周女士一样,不少围观群众在拍照打卡,着迷于非遗文化的魅力。

“葫芦寓意福禄,现在看到的成品经过了烙画或镂空雕刻,工艺精巧,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永济葫芦雕刻摊位负责人向游客们介绍。

精美的螺钿漆器、缤纷的掐丝珐琅……非遗市集上,与展品一同被看见的,还有它们背后的坚持与匠心。“这个春节我特别有收获,一站式了解了这么多家乡的非遗项目,加深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真正过了一个文化年。”大学生小高告诉记者。

被看见的同时,不少非遗也在焕发新生。它们从博物馆和手工坊走向街头巷尾,走进公园景区,更接地气、更具新意。你见过真正的“火树银花”吗?这个春节,运城盐湖景区依托盐湖冬季不易结冰的自然优势,在湖面演绎了一场场炫酷的打铁花表演。“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辛弃疾诗中的场景仿佛穿越千年,照进了现实。“太美了,视觉冲击力好强,我一直在拍照,真切地感受到这里过年氛围好浓。”来自北京的欧阳女士说。

家住禹都公园附近的郝先生告诉记者,农历正月初三、初四,公园附近热闹非凡。经典蒲剧、各种社火、非遗等互动不断,真正把演出送到了群众家门口。

据了解,今年运城市推出了各式各样精彩的文旅系列活动,集好运打卡、非遗市集、社火曲艺、景区迎春为一体,设置新玩法,打造新场景,将传统与新潮融合,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人们一边逛景点,一边赏非遗,一边挑选心仪的纪念品,文旅商深度融合,成为这个春节的真实写照。

当美味佳肴已成餐桌日常,当新衣服新鞋袜并不稀有,人们时常追问,年味是不是变淡了?或许年味正藏在民俗里,刻在年画里,写在春联里。透过非遗的窗口,我们看到一个富有深厚传统文化又生机勃勃的新年。而新春非遗活动的火爆,也反映出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不断增强,相信在社会多方的努力下,运城市非遗将在传承中不断发展,焕发更蓬勃的生命力。(陈怡霏)

(责编:杨倩茹、郝亚红)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