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小长假:
运城文旅的文化共情
清明小长假:
运城文旅的文化共情
永济鹳雀楼游人如织 刘中青 摄
油菜花海惹人醉 记者 李婉玉 摄
垣曲东寨码头风景如画 记者 刘凯华 摄
清明3天假期,运城文旅紧紧围绕“打造文商融合旅游热点门户”工作思路和目标,积极统筹文旅资源,丰富文旅产品供给,推动文旅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再次用数字书写了新的“传奇”:
全市52家A级景区中正常开放51家(历山景区因防火期关闭),累计接待人数79.3万人次,同比增长75.48%;累计门票收入576.04万元,同比增长47.55%;累计经营收入1354.71万元,同比增长60.68%。
其中,10个重点景区累计接待人数34.19万人次,同比增长40.76%;累计门票收入457.72万元,同比增长34.44%;累计经营收入857.48万元,同比增长37.67%。
清明小长假:
运城文旅的文化共情
2025年清明假期,运城文旅市场以“诗和远方”的双向奔赴,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
文旅经济增长显著,消费活力持续释放;区域发展差异继续呈现,特色景区优势再次凸显;消费结构持续优化,产品供给不断创新……
这场春日狂欢的背后,是运城以文化为内核、以创新为引擎的文旅融合实践,更是对“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的生动诠释。
红色基因:
从“纪念碑”到“青春共鸣”
清明是慎终追远的时节,运城将红色资源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能共情”的鲜活教材。
盐湖区烈士陵园内,1400余名少先队员在“三打运城”战役故事中热泪盈眶,用稚嫩童声唱响《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夏县介子推文化园上演蒲剧《介子推》,让忠孝文化在唱念做打中叩击人心;康杰中学学子徒步36公里赴烈士陵园研学,用脚步丈量信仰的力量。
更具突破性的,是“数字化叙事”的尝试:西侯度景区推出243万年人类文明与春日花海的“时空碰撞”旅拍套餐,游客在人类第一把圣火前定格历史与当下的交融;河津北城公园的《壮美延安》《太阳出来照四方》合唱,让“网生代”在激昂的旋律中与革命精神“同频共振”。
赏花经济:
从“流量密码”到“产业升级”
“梨花飘雪,桃花灼灼”的运城春日,正从“颜值经济”迈向“价值经济”。
在平陆县部官镇,万亩桃林打破“赏花同质化”困局:游览车载客穿梭千亩花海,非遗集市上桃木雕刻成爆款伴手礼,樱桃园现采体验让“舌尖经济”与农事科普无缝衔接。
盐湖区泓芝驿镇万亩梨园则借花期延长一周的“天时”,打造“梨花飘雪+亲子研学”组合拳,农艺师现场讲授疏花授粉技术,让游客从“看热闹”进阶为“懂门道”。
数据印证转型成效。
部官镇桃花艺术节日均吸引游客两万余人,带动周边民宿入住率超90%;泓芝驿梨园周边餐饮收入同比增长120%,印证了“一片花带火一条产业链”的运城实践。
自驾露营:
黄河岸边的“诗与远方”
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成为这个假期的“顶流赛道”。
从永济蒲津渡遗址到芮城圣天湖,自驾车队如长龙蜿蜒,骑行爱好者沿河畔追逐落日,帐篷营地与星空银河相映成趣。
运城的“自驾+”生态独具匠心:永济段串联普救寺、鹳雀楼等景区,推出“持火车票享半价”的“水陆联动”优惠;芮城印象风陵渡景区复刻踢毽子、荡秋千等传统民俗,让父母带着孩子重温“父辈的童年”。
更具“战略”眼光的是“一县一营地”规划:盐湖区五龙峪公园、平陆张村镇等示范性露营地,将“过路客”转化为“过夜客”,带动周边农家乐收入增长达65%。
文化破壁:
古建IP的“年轻化表达”
运城用“新玩法”激活千年文脉,让传统文化与当代审美激情碰撞。
关公故里文化旅游景区成“汉服迷”聚集地:小红书爆火的“神勇匾额”打卡位日均拍照超2000组,“00后”着明制汉服在古柏红墙间演绎“国风变装秀”;鹳雀楼风筝节玩转“巨型非遗”——30米长的“鹳雀祥云”风筝凌空起舞,游客在百米长卷上即兴创作“黄河诗画”;普救寺夜游项目《梦境·西厢记》用全息投影重构崔莺莺的闺房,让“待月西厢下”从文学意象变为沉浸式体验。
文化赋能甚至延伸至味觉。
永乐宫“仙宫春宴”将元代壁画中的花卉元素融入茶点,牡丹酥、紫荆饼成为爆款文创美食;岚山根·运城印象“风筝特技秀”搭配运城麻花、闻喜煮饼的快闪市集,实现“文化流量”向“消费留量”的转化。
未来已来:
运城文旅的“出圈启示”
这场清明文旅盛宴,至少揭示出我市在打造“旅游热点门户”上的三重逻辑:
一是“场景革命”。从西侯度的“243万年时空旅拍”到圣天湖的“汉服免费游园”,运城擅长将文化符号转化为可参与、可传播的体验场景。
二是“生态共融”。五龙峪公园的“绿地共享”政策,允许人们在草坪上搭帐篷,这体现了城市治理从“管理”到“服务”的思维转变。于是,游客和市民情绪价值被拉满,自然就成了“旅拍达人”“城市代言人”。
三是“业态裂变”。宇达青铜文化产业园将失蜡铸造技艺开发为研学课程,绛州澄泥砚工坊推出“亲手制砚”体验,工业遗产变身“文化新物种”。
2025清明假期的运城,用一场文旅嬗变证明:当传统文化遇见创新表达,当生态资源嫁接产业思维,“好运之城”便能持续书写“诗与远方”的新传奇!(李婉玉)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