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古言今”盐湖文物系列解读——解州关帝庙建筑群解析(四)

山西新闻网>>地市频道>>运城频道>>文化旅游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在解州关帝庙的古建筑群中,矗立着三座风格迥异却同样壮观的牌坊——结义坊、威震华夏坊和万代瞻仰坊。它们不仅是明清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更是关公文化的精神象征。每一根梁枋、每一处斗拱、每一幅彩画,都凝聚着匠人的智慧与虔诚,诉说着“忠义仁勇”的千古传奇。

牌坊又名牌楼,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建筑形式,现存牌坊多为明、清构造。牌坊造型别致,装饰性强,常采用雕刻、彩绘等多种工艺进行装饰。空间开阔,前后敞朗,多建在宫苑、寺观、陵墓、祠堂、衙署、园林等处,甚至是街旁、里坊、路口,既可做一种标志,也可用于褒扬功德、旌表节烈等。

解州关帝庙牌坊有庙内与庙外之别。庙外有结义坊、“威震华夏”坊、“义壮乾坤”坊、“万代瞻仰”坊四座;庙内有“大义参天”坊、“精忠贯日”坊、“山海钟灵”坊、“气肃千秋”坊四座。除了“义壮乾坤”坊(即庙前东侧牌坊)因清光绪三年(1877)火灾被毁尚未恢复,现存的七座牌坊仍完好如初。

结义坊

结义坊,创建于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初创时匾额题“万古纲常”,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州守言如泗改额“结义园”。牌坊为木结构琉璃瓦顶,坊内倚明楼中柱建坊亭三间,为四柱三楼三开间,结构巧妙,气势恢宏,是景区最为壮观的木坊之一。旧时入牌坊过门亭,即可进入结义园,一坊两用,功用相当于山门牌坊。

楼身额枋上设斗拱,斗拱外观为十一踩,规范严整;内部枋材叠压,稳固而合理。各翼角处设大角梁和仔角梁,角檐微翘,翼出如飞。前后檐枋设垂柱各一列,各垂柱前后之间,设穿插枋挑承贯固,依檐枋下皮和垂柱两侧刻有壶门牙子,略呈装饰之意。

牌坊二次楼正脊置押鱼、卷尾式鸱吻,吻外分设戗脊、仙人及兽头等。明楼正脊两端置凤吻一对(解州关帝庙牌坊的吻兽多以龙形为主,凤吻仅有两对,凤凰在中国古代被认为是象征吉祥的神鸟,而凤鸣于空更是极为罕见的好兆头。关帝庙的两对凤吻分别位于结义坊和气肃千秋坊上,恰好一前一后,一北一南,遥相呼应,当空而鸣。这种在寺庙牌坊上使用凤吻的设计非常独特,其他地方很少见),脊上倒置押鱼。两侧戗兽、套兽、仙人等与次楼略同,唯翼角小兽多一枚海马。

牌坊上方的油饰彩画为苏式彩画,画面大多描述的是关公的历史事迹,还有一部分吉祥花卉图案。

威震华夏坊

威震华夏坊位于关帝庙鼓楼西侧,东西向排布,原与义壮乾坤坊(已毁)是关帝庙前隅钟鼓楼外侧的两大屏障,左右对称,气势巍峨,犹如庙堂前哨两翼,可惜东侧义壮乾坤坊在清光绪三年毁于火灾,仅留西侧威震华夏坊独存。

威震华夏坊为三间四柱三楼庑殿顶,采用传统榫卯结构,檐下斗拱层叠,飞檐翘角,气势恢宏。木坊初建于明成化十四年(1478),清代两经大修,现存为清代遗构,因关公建安二十四年水淹七军的战役而得名。明间当心置“威震华夏”横匾一方,为清同治八年州守朱煐所书。

据考证,在我国现存清末和民国初年的牌坊中,华丽者较多,壮观者甚少,而威震华夏坊集二者优势于一体,堪称成功之作。

木坊明间宽6.98米,高12.44米,气势巍峨,格局不凡。牌坊周身布满精美木雕,以高浮雕、透雕技法刻画龙纹、卷草纹及瑞兽图案,局部辅以彩绘贴金,富丽而不失古朴。

牌坊瓦顶全部用黄绿色琉璃覆盖,雕花行龙脊筒,龙身瘦长,龙尾分岔。明间正脊当心设绿狮驮宝瓶宝刹,脊端鸱吻于吞口之上雕升龙,升龙蟠曲而成;岔脊上骑马武士,身着清代服饰。次间瓦顶正脊雕牡丹花饰,外端施吞口卷尾鸱吻,垂脊亦雕花脊筒,垂兽为龙头式。

威震华夏坊的斗拱设计堪称明清建筑技艺的典范。檐下斗拱由层层木构件“斗”(方形垫块)和“拱”(弧形横木)交错叠搭而成,整体形似倒挂的莲花,既精巧又稳固。这里的斗拱采用“偷心造”做法(即部分构件不向外延伸),拱身线条经过“卷杀”工艺处理(两端渐收如弯刀),形成柔和的曲线美感。外檐斗拱上还雕有龙纹、云纹等装饰,既承担着屋顶重量的分散传递功能,又通过繁简对比的雕刻细节,凸显出关帝“威震华夏”的雄浑气魄,是力学与美学的完美统一。

万代瞻仰坊

万代瞻仰坊,为明崇祯九年(1636)雕造,是主庙现存牌坊中唯一的一座石牌坊。正面楷书“万代瞻仰”,背面楷书“正气长存”。

此坊三间四柱五楼庑殿顶牌坊,自明间向外叠檐三层,近乎塔檐规制,与通常所见牌坊瓦檐高低参差者异趣。明楼、次楼、边楼檐下斗拱皆五踩重翘,楼顶脊饰吻兽齐备。

此坊基座束腰部分镂制壶门,壶门内雕狮、麟、虎、马、獬等瑞兽。基座上倚柱身前后两面置有抱鼓夹柱石,小石狮两尊雄踞其上。夹柱石和抱鼓石上的浅浮雕有牡丹、荷花、卷草、夔(kuí)龙、丹凤、犀牛、白鹤、梅鹿、金猴、玉兔、猛虎、麒麟、朝天犼(hǒu)等。顶端蹲狮外侧拂菻作牵引状。此坊石雕图案精细,布列得体,人物虽小,神韵颇佳,狮、麟等或爬行、或蹲卧,皆具灵性和动感,堪称明末石雕佳品。

各楼屋顶的椽飞、吻兽、脊饰等,全部石雕而成。沟滴瓦垄规整完善,正脊当心为绿狮驮瓶。三层楼檐脊端鸱吻略异。明楼吻尾直竖,微向外卷,肢爪撑于后部;次楼吻尾由外向内卷起,犹如小龙爬行之势;边楼吻尾细长,由内向外卷成一个大圆弧,其造型之殊,为明代山西卷尾剑把吻中所未有。戗兽为龙头式,岔脊上无小兽,翼角处无套兽,斜向沟头设置于角端。

这座牌坊的正反两面布满了以《三国演义》关公生平为主题的精美石雕。正面中央下层横梁雕刻“桃园三结义”场景,上层横梁呈现“三英战吕布”激战场面;中央龙门枋立有三根高柱,左右双柱盘绕蛟龙,中间主柱雕刻关公全身像;下方横梁刻有关平、周仓率文武官员参拜的画面;顶部横梁则以断裂的当阳桥为背景,定格战火纷飞的瞬间。两侧楼阁横梁分别刻画“关公单刀赴会斩王植”和“过五关斩蔡阳”的经典情节,底层横梁装饰二龙戏珠图案。

背面中央上层横梁表现诸葛亮与刘关张军营议事的场景,当心柱为关公戎装像;龙门枋雕刻“关公许昌辞曹挑袍”,下方两幅横梁呈现“辞曹营护皇嫂归汉”,两侧延伸部分雕刻“收周仓”“兄弟重逢”等故事。边楼大横梁集中展现“三顾茅庐”和“斩颜良诛文丑”两大名场面,最外侧横梁则分别装饰五只麒麟环绕的圆形图案与狮、虎、兔、羊四兽图。所有人物虽尺寸精巧,但形神兼备,刚劲的雕工赋予石像鲜活的生命力。

石牌坊两次间下部,台基增高,仅留明间作为通道。两次间前面雕有石狮一对,雌雄分置。狮子下部设有石雕束基座,华美秀丽,雕刻精细,座上置仰莲平台,狮蹲其中,饶具生机。明嘉靖年间(1522-1566)以后,狮兽的雕刻已趋呆滞,造型风格逐渐格式化,而关帝庙石坊前面的两尊石狮,虽为明末雕造,却骨骼雄健,肌肉合度,体态强悍,神韵生动,盖为名师之作。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关帝庙的琉璃瓦上,三座牌坊在光影交错中更显庄严。结义坊的木构飞檐、威震华夏坊的雕龙画凤、万代瞻仰坊的石刻传奇,无不彰显着中华传统建筑的精妙与关公文化的深远影响。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后人瞻仰的丰碑,让“万古纲常”与“正气长存”的精神,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来源:盐湖文保中心)

(责编:杨倩茹、郝亚红)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