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文化记忆的精神符号——鹳雀楼
黄河流域文化记忆的精神符号——鹳雀楼
始建于北周的鹳雀楼,最初为军事戍楼,后因鹳雀栖息而得名,更因唐诗《登鹳雀楼》名扬天下。元初,鹳雀楼毁于战火;1997 年,其重建工程正式启动。古建筑专家柴泽俊先生以严谨的学术考据为基础,从建筑形制、结构特征、装饰细节等多个维度,精准还原唐代建筑的典型风格 —— 四层屋檐如振翅欲飞,彩绘更勾勒出雄浑壮阔的盛唐风华。
为确保重建的准确性,工作人员梳理了《蒲州府志》《山西通志》等 20 余部史料,结合唐代绘画《宫苑图》《江帆楼阁图》中的建筑形制,精准还原出 “三层四檐” 的主体结构。同时,特别参照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 “鹳雀楼西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的地理描述,将新址选定在距原址仅数百米的黄河东岸,以此保障与自然山水格局的历史一致性。
主楼建筑结构采用混凝土灌柱桩、箱形基础及框架剪力墙结构;斗拱仿古结构为现浇或预制清水混凝土构件;屋面以木椽、飞空板为基层,层檐与脊边采用琉璃,其余部分则用青棍布瓦;基座及主楼平座外围设煿石和仿古钩栏,配备石雕螭首排水;斗拱、飞檐、吊顶均做彩绘装饰。
作为仿唐高台楼阁,鹳雀楼主楼高 73.9 米,呈三层四檐样式,底层设环廊,四面有抱厦,腰间置平座,采用庑殿式屋顶。底层回廊宽 6 米,复刻唐代 “走马廊” 形制,供游人驻足观河;顶层 “畅远阁” 采用四面敞轩设计,站在北侧檐下,可同时望见黄河、中条山与蒲州故城遗址,完美复现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的诗中意境。
彩绘环节由中国文物学会圆明园研究委员会会长、高级工程师马瑞田先生指导,严格遵循唐代油漆彩绘这一古老建筑艺术的规范。在以青、绿、朱、白、黑五彩绘画为基础的同时,创新设计出 “五彩间金装” 彩画图案,使彩绘作品更显雄伟壮丽、金碧辉煌。其中,翻卷折叠的花叶如江河流水般起伏回旋,前后连贯,笔墨技法精练;除保留传统的花草纹图案外,还增添了千姿百态的飞禽走兽,形象生动活泼。
重建后的鹳雀楼斩获多项重要奖项:2001 年获山西省建筑最高奖 “汾水杯奖”;2002 年摘得中国建筑工程最高奖 “鲁班奖”;2003 年入围 “全国十大文物保护工程” 提名;2004 年 11 月荣获第四届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这些荣誉彰显了其在传统与现代融合、文化传承方面的标杆价值。2002 年对外开放后,鹳雀楼成为 “中国古代名楼保护联盟” 首批成员,其 “修旧如旧、以存其真” 的理念,为全国古建筑复建工程提供了重要范本。
鹳雀楼的重建,不仅是一座景观建筑的重现,更承载着文化传承的重要功能。它绝非简单的 “仿古复建”,而是通过严谨的学术考证、精湛的工艺传承与创新的保护理念,让这座承载着民族文化记忆的名楼重新 “活” 了起来。它既是解码大唐的文化密码,也是永济文旅的新引擎与城市金名片,更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精神地标。
来源:永济市文物保护中心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