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城县:做实林改文章 激活红枣产业富民新动能
芮城县:做实林改文章 激活红枣产业富民新动能
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时代浪潮中,芮城县以红枣产业为突破口,立足特色资源禀赋,将屯屯枣产业培育成乡村振兴的“金色引擎”,书写出产业富民的生动实践。
芮城屯屯枣以其独特品质闻名遐迩,2016年获批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编号:AGI161937)。依托屯屯枣加工的乌枣更是占据全国70%以上市场份额,使芮城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乌枣之乡”。在阳城镇,红枣产业不仅是群众增收致富的"钱袋子",更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核心产业。
然而,产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近年来,品种老化退化问题日益凸显,每逢红枣成熟期,频繁的降雨导致裂果严重,给枣农带来巨大损失。部分年份,成片枣园近乎绝收,极大挫伤了枣农种植积极性,出现枣园弃管、枣树砍伐现象,致使乌枣产业面临“有市场无原料”的严峻困境,产业发展遭遇瓶颈。
面对困境,芮城县深知“种植业振兴”是破局关键。在山西农科院果树研究所与省林业技术推广总站专家团队的不懈努力下,“屯枣1号”和“屯枣2号”两款抗裂果新品种应运而生。其中,“屯枣1号”果肉瓷实,具备极强的抗裂性;“屯枣2号”则通过晚熟特性巧妙避开雨季,二者均实现了丰产稳产与品质提升的双重突破,为红枣产业注入全新活力。
今年以来,芮城县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特邀省林业专家、山西农大研究员多次深入阳城镇红枣示范园区,联合当地红枣专业合作社技术力量,创新采用高接换头技术,全力打造50亩提质增效红枣示范园区。通过“专家+合作社+农户”的联动模式,以示范园区为“样板田”,辐射带动全县红枣产业升级,为产业富民工程树立新标杆。
这片承载着希望的红枣示范园区,不仅是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田,更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生动实践基地。通过示范引领,芮城县正逐步破解产业发展难题,激活红枣产业新动能,为深化林改、推进乡村振兴交出一份满意答卷。(谢晋辉)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