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常在 金山常有
垣曲县历山镇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
绿水常在 金山常有
垣曲县历山镇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
垣曲县历山镇是鼎鼎大名的舜乡。怎样发挥这个品牌优势,让绿水青山常在、金山银山常有?去年以来,历山镇坚持党建引领,统筹各类资源,发挥干部示范带动作用,推动文化、农业、旅游深度融合,努力为我市打造文商融合旅游热点门户提供鲜活经验。
在当前这个万物复苏、繁花似锦的时节,记者走进历山镇,目之所及,处处洋溢着蓬勃的生机,一幅特色鲜明、竞相发展的动人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画卷一:干部变身最美的风景
伴随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农村特别是偏远的山区农村,人口承载力持续下降,流失严重。历山镇共有9个村,户籍人口1.5万余人,实际人口仅5665人。其中,历山村户籍人口1231人,实际人口仅468人。
为了破解人口流失难题,历山镇党委狠抓“头雁”队伍,构建起3个一类村展翅领航、4个二类村穷追不舍、2个三类村夯实基础的“雁阵”格局。
围绕党的建设、产业发展、人居环境等重点领域,历山镇党委组织各村党支部书记畅谈发展思路,由镇党委书记点评,营造“头脑风暴”,以思维的激烈碰撞激活党建引领新动能,解锁产业发展密码,探索人居环境蝶变路径,全方位拓展“头雁”思维边界,让其领航力与决断力强势破局。同时,推行“引航计划”,优化党员吸纳链路,精准锚定优秀青年才俊,锻造党员队伍。
望仙村是历山镇的一类村,拥有风景秀美的望仙大峡谷、垣曲县抗日政府纪念碑、生态农业三大资源。镇党委采取谈心谈话等办法,发现成绩夸赞、发现亮点鼓励、发现不足指出,悉心培养该村党支部书记赵言红。
在一个不起眼的山脚下,赵言红带头创办了瑶庄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里,摆满了一堆又一堆的野生椴木,木头上的小眼里,长出一朵朵木耳。“这里的野生椴木足有3万余根,种下木耳菌种后,随着风吹、日晒和雨淋,木耳就会慢慢长出来,与野生木耳的品质没有区别,非常畅销。”赵言红自豪地说,种木耳,他是老师,全村有15户人家跟着他学种植技术,大部分都种有一两千根野生椴木。
同时,赵言红还养着60多窝土蜂,在这方面,他是学生。记者来到鹅沟居民组胡金生家,只见院落内摆着100余窝土蜂。每个土蜂窝都是他用土办法做成的,像一个传统的烧炭炉,顶上有盖,底下有可供土蜂出入的缝隙。当土蜂繁殖到一定数量就会自然分群,胡金生就把新群放进新的土蜂窝,逐年扩大窝数。胡金生养土蜂是家传的手艺,是这个行业的老师。如今,该自然村有6户人家养殖了大约300窝土蜂。
正是有了赵言红这样起带头作用的村干部,历山镇才凝聚起推进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强大合力,才能在一轮又一轮城市化的浪潮中,使村民的生活质量稳中有升,保住现有的基本盘。
4000多年前,舜耕历山,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4000多年后,一群阳光向上的镇村干部,正在以他们的热情、睿智带领农民群众差异化发展,以发展质量的提升留住更多的人口和乡愁。
画卷二:环境成为关键的要素
历山镇是游客富集的地方,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到此为止,太行一号旅游公路从此出发。游客来了,除了逛景区,也看周边环境。
作为全市乃至全省的旅游门户,历山镇党委坚持“1961”工作思路,提升管理水平,优化发展环境。
“1961”工作思路,第一个“1”指坚持党建引领这一核心主线;“9”是实行9村联动发展模式;“6”为抓实组织建设、基础设施、集体经济、人居环境、综合治理、乡风文明6项重点工作;最后的“1”则是推行“监督+激励”工作机制。镇党委在实际工作中,以打造“大门常开、干部常在、群众常来、场所常用”的“四常”活动中心为发力点,形成了“上下一条心、共下一盘棋、只为争上游”的良好局面。
——在“大门常开”上,根据农时和季节,把开放时间定为春冬早8时、晚5时,夏秋早7时、晚6时,为群众提供便捷的活动空间,让活动中心真正成为群众的“家门口会客厅”。立足镇域发展实际,镇党委积极争取资金,重点打造望仙村党员群众活动中心。同时,对其他各村活动中心进行优化升级,完善功能布局,营造舒适、宜人的活动环境。
——在落实“干部常在”方面,全镇统一制定严格的值班制度,安排镇村干部轮岗值守。干部在岗期间主动答疑解惑,深入开展走访调研,精准把握群众实际需求。
——为吸引“群众常来”,镇党委精心策划农业技术培训、文艺演出、健康义诊等活动,精准对接群众需求,使活动中心成为群众获取知识、享受文化、保障健康的“温馨港湾”。
——在“场所常用”上,村干部在活动中心宣传党的政策、调解邻里矛盾、办理医保等,传递党的关怀,凝聚民心、推动发展。
“四常”的推行和落实,提升了历山镇的管理水平。游客来了,看到的是一个环境干净整洁、工作井井有条的美丽乡村。
画卷三:融合激发产业活力
特色产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旅游业是历山镇最大最重要的特色产业,在全县举足轻重,在全市也有重要地位。
过去,历山镇旅游业有两个王牌,历山景区(舜王坪)和望仙大峡谷景区。历山景区辐射带动18家农户开办农家乐,11名村民在景区内摆摊卖小吃,70名村民在景区内从事保卫、清洁、游乐设施管护等工作。望仙大峡谷景区辐射带动8家农户开办农家乐,6名村民在景区内摆摊卖小吃,18名村民在景区内从事保卫、清洁、游乐设施管护等工作……
现在,历山镇党委以这两个景区为基本盘,梳理了地域广阔、山林丰富、水源充沛等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农业+”创新模式,推进产业融合,拓展发展空间。
——在特色农业方面,积极扶持食用菌、谷物、中药材等特色种植和土蜂、山羊、肉猪等生态养殖,通过政策扶持、技术指导等方式,使全镇种植养殖规模达到“千户、万亩、十万头、千万级产值”,形成高效的产业集群效应。持续打造“历山小米”“历山木耳”等具有历山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有效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持续增加群众收入。
——在“农业+旅游”方面,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千年历山古村落等乡村旅游景点,将农业观光、农事体验、民俗文化展示与旅游有机结合,吸引大量游客,带动餐饮、住宿、农产品销售等相关产业发展。最近正积极对接引进专业运营团队与投资资源,盘活诸冯山景区文化旅游资源,努力使其成为拉动历山旅游产业发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力引擎。
——在“农业+工业”方面,大力扶持运通小米加工厂,建成小米种植加工基地和5G智慧展馆;完成“觅乡源”品牌注册,加快推进蜂蜜加工厂房建设,蜂蜜专业镇步伐不断加快。调动教水、近圣、刘村、望仙、近佛等村有谷物种植和土蜂养殖意向的群众积极性,保障企业生产原料供应稳定。
——在“农业+电商”方面,借助电商平台、展销会等渠道,将历山特色农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提升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助力相关企业做大做强。
——在“农业+教育”方面,充分利用历山镇多样化的农业资源,打造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建成历山镇研学基地。
在诸冯村,记者见到70岁的王申虎,他家种了6亩玉露香梨,现在正值丰产期,年收入20万余元。多年前,历山镇根据村里山区多、平地少的实际情况,确定了重点发展玉露香梨和葡萄产业的思路。王申虎抓住机遇,走上发展特色产业快车道。如今,在诸冯村内坚守的400多人,大多拥有特色产业。
放眼望去,历山镇的9个村,村村都有拿得出手的特色产业。同善、望仙、历山、刘村4个村按照全县“12345”文旅康养工程,依托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大力发展农文旅康养产业,协同发展食用菌、土蜂蜜产业;诸冯、教水两个村以谷物和葡萄等特色水果为主导,持续扩大产业规模;神后、近圣、近佛3个村,依托高标准农田和土地资源优势,发展传统农作物和红薯粉条加工产业及中药材和牛心柿等产业,带动群众增收。
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各村定位清晰、协同互补,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绘就了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锦绣画卷,从局部验证了美丽山城、好运之城的十足成色,正在让文商融合旅游热点门户真正成为热点。(苏黎原 乔 植 张 辉)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