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学子三下乡:因文而立,因旅而兴——看文旅发展助力运城腾飞

山西新闻网>>地市频道>>运城频道>>本网专稿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合肥工业大学软件学院“因文而立,因旅而兴——看文旅发展助力运城腾飞”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于7月23日至26日赴运城开展实践调研。

运城有着“这里最早叫中国”的美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文旅资源丰厚,团队在此采用问卷调查法、集体访谈法、实地观察法等开展实践调研。

团队第一站前往运城博物馆参观学习,参观了 “华夏寻根”“馆藏珍品”“盬盐春秋”等展陈。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队员们细观史前泥火的华夏根脉,近赏铜铸石刻的汉唐风华,从每件文物背后,触摸绵延不息的中华文脉。

在第二站盐池,成员结合展板的介绍,并通过采访周边居民近年来盐湖的变化,了解到通过实施"退盐还湖""还湖于民"等举措,盐池生态得到保护与修复,着力发展文旅产业,从产盐池、工业区转变为旅游打卡地、生态保护区、科研基地,实现了从“一池雪”到“七彩光”的华丽变身,生动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受到博物馆文化底蕴的感染,以及盐池华丽变身的启发,团队成员深刻理解了文旅发展的意义。

团队成员在博物馆参观学习(张琦)

团队成员在盐湖畔观看介绍展板(任建吉)

为了解运城文旅发展情况,团队联系运城文旅局,开展座谈会,改革发展科科长卫景海,宣传科科长畅丽,人事科科长张帅出席座谈会。

谈及运城文旅发展的政策和规划,卫景海表示,运城将深入贯彻落实“五条绿色走廊”战略部署,以绿水青山中条新生态文旅经济示范带和“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为牵引,把运城的文旅资源串珠成链、连点成线,打造高品质的文旅“产品包”“景点群”“线路套餐”,构建运城旅游的“一带一路”发展格局,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点打造关公文化品牌,积极推进“文化+”“旅游+”业态发展,构建文旅融合发展体系。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纵然享有得天独厚的文旅资源,运城的文旅发展依旧面临诸多挑战。“只有吸引更多的人投资文旅产业,才能将运城手里的一副好牌给打出去。”张帅在座谈会中坦言。

实践团队与运城文旅局进行座谈(张琦)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为更深入掌握运城文旅融合发展情况,实践团成员搭乘运城“城景通”旅游专线大巴前往部分景区进行实地调研,切身体验了运城推出的“大学生暑期免费游运城”优惠政策。成员们在关帝庙感受关公忠信义勇的武将风范,在司马光祠领略君实高风劲节的文人风骨,在堆云洞瞻仰堆满革命记忆的红土圣地,并在行程途中,对景区游客、当地居民和城景通大巴司机进行了问卷调查以及访谈。

行程结束后,成员结合自身在景区的游览体验及调查访谈结果,向当地文旅局提出了增加文创雪糕等配套消费、增加打卡标志吸引年轻游客等建议,受到对方欢迎。

在堆云洞感受红色文化(任建吉)

团队拍摄记录了运城文旅发展调研过程,精心制作vlog团队日志,在微博、B站、抖音等自媒体平台上传,向外宣传运城历史底蕴与自然风光,为运城吸引游客;设计运城文旅特色文创产品,例如古建筑系列手绘明信片;撰写调研报告《新时代运城文旅发展成就调研》;基于线上线下双调研,给运城文旅局投稿建议书《关于运城文旅新发展模式的建议书》,为运城文旅发展贡献“青年力量”。

团队成员为运城文旅设计文创作品(王嘉仪设计)

团队实践打卡(张琦)

在本次“三下乡”实践中,团队成员深刻意识到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坚定了文化自信;收获了关于文旅融合发展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明确了青年责任。在未来,团队将继续以脚步丈量祖国大地,以心灵倾听人民声音,在实践中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让青春之花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夏思敏)

 

(责编:杨倩茹、郝亚红)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