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证同交”常态化 “惠企便民”见实效

山西新闻网>>地市频道>>运城频道>>本网专稿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在深入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的时代浪潮下,“地证同交”作为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关键举措,已成为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政务服务效能的重要突破口。这一创新服务模式打破传统土地交付与产权登记分离的壁垒,破解了长期制约市场主体的堵点难题,实现土地交付与不动产权登记“零时差衔接”,在惠企便民的实践中彰显改革温度,在规范市场的进程中筑牢发展根基,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从政策背景看,“地证同交”改革是山西省贯彻国家优化营商环境战略部署的重要实践。2022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广“房证同交”“地证同交”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底实现全省新供地项目“地证同交”全覆盖,并构建长效工作机制。各地积极响应,通过制定实施细则、优化审批流程等方式,推动政策从“顶层设计”向“基层实践”快速转化。

运城市针对省级重点产业项目,由专人对接协调各部门,确保重大项目落地“零延误”,自2022年以来,盐湖区自然资源局为顺利完成不动产登记,实现“地证同交”,累计为企业上门服务10余次,对接相关职能部门30余次。截至目前,盐湖区已有34个新供地项目实现“地证同交”,面积达1044481.91平方米(约1566.74亩),覆盖工业用地、公用设施用地、商务金融用地等多元领域,改革红利正从“纸面”转化为“实效”。

从惠企角度来看,“地证同交”为企业投资兴业吃下“定心丸”,其释放的政策效能渗透至投资、建设、运营全链条。清晰的产权界定和高效的办证服务是衡量营商环境的重要标尺。某大型制造业企业在参与土地竞拍时,因当地推行“地证同交”政策,果断加大投资力度。交地当日即取得不动产权证书,使项目提前数月开工建设,当年产值实现大幅增长,充分彰显政策对企业投资信心的提振作用。此外,快速获取的不动产权证书有效破解企业融资难题,截至目前,盐湖区通过“地证同交”帮助11家企业实现融资达3.535亿元。以往因办证周期长导致的抵押物不足、融资困难等问题得到解决,企业得以快速盘活土地资产,降低融资成本,拓宽资金渠道,为发展注入金融活水。“地证同交”增强了企业投资信心,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入驻,促进产业聚焦发展,为区域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于便民而言,“地证同交”切实保障群众土地权益。在城市更新、农村土地流转等涉及土地产权变动的场景中,政策确保土地交易合法合规,让群众权益及时得到确认。如今,山西将“地证同交”延伸至民生项目,例如,在城市征收安置项目中,居民通过“地证同交”快速获取证书,消除了对权益受损的担忧,成为连接“政策力度”与“民生温度”的纽带,显著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从市场发展角度,“地证同交”推动土地市场规范运行。通过强化土地出让前的条件审查和权籍调查,有效预防权属纠纷与违规建设问题,提升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为城市规划和产业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为保障“地证同交”长效运行,各地持续完善工作机制。一方面,打破部门间的数据壁垒,实现自然资源、住建、税务等多部门信息实时共享,明确各环节的职责和时间节点,确保“地证同交”工作规范、有序、高效开展,推动政务服务流程再造;另一方面,建立企业服务专班,提供政策解读、材料预审等全流程指导,提高企业和群众的知晓度和参与度,帮助企业提前做好办证准备。同时,健全监督考核体系,通过定期评估、动态跟踪,确保政策执行不走样、服务质量不打折。

“地证同交”常态化改革是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是深入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的生动实践。这一实践证明:唯有以改革破局、以创新赋能,才能让要素流动更高效、市场规则更公平、发展动能更充沛。随着改革的持续深化,企业发展的步伐更加轻快,群众生活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其将在构建公平透明、高效有序的市场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供稿:盐湖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工作专班办公室  

(责编:杨倩茹、郝亚红)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