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河东文脉 赋能乡村振兴
根植河东文脉 赋能乡村振兴
为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使命,7月15—17日,西北大学化工学院运城小纵队实践团深入山西省运城市的新绛县、万荣县、夏县及运城晋创谷,以脚步丈量热土,用智慧探寻乡村振兴的运城方案。
01 文脉千年・根魂永续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团队走访新绛三官庙、绛州署、万荣后土祠、李家大院、夏县介子推文化园等文保单位,见证历史文化资源激活乡村发展的生动实践。
绛州署内,完好的古代官署建筑群与 “一曰清心,二曰奉公,三曰恤民” 的戒石铭,为当代基层治理提供历史镜鉴。万荣后土祠依托始建于汉代的皇家祠庙底蕴,创新祭祀展演活动,年吸引游客 20 万人次;李家大院深挖晋商慈善文化,打造 “家风教育 + 民俗体验” 文旅项目,带动周边 80 余名村民就业。夏县介子推文化园通过沉浸式展陈再现 “割股奉君” 故事,成为文旅新亮点。
调研显示,这些文保单位通过创新展示利用,平均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增长 30%,文旅收入增长 25%。历史文化既是精神传承载体,更是乡村振兴支点,让文物 “活” 起来、文化 “兴” 起来,既守护了根脉,又激活了发展动能。
图为实践队员在后土祠秋风楼前合影
图为实践队员了解绛州属署鱼儿跪堂石的相关知识
02 科技兴农・沃野新篇
农业是国之根本,科技创新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团队走进运城瑞恒农业有限公司、万荣苹果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区,探寻现代农业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
山西瑞恒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智能温室控制系统,通过物联网实时调控温湿度、光照等参数。重点培育的 “惠味 99” 番茄,凭借科学水肥管理,在糖度、风味上优势显著。为破解人才短缺,园区与多所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定期开展技术培训。
图为实践队员与山西瑞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晁贞良的座谈会
图为实践队员听负责人讲述该果园满足机械化农业条件的原因
万荣苹果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区以三大技术推动传统果业转型:矮砧密植栽培提升种植密度 30%,水肥一体化节水 40%,绿色防控减少农药使用 35%。“以株定亩、以地入股、统分结合、联产联营” 的模式,带动周边农户共富。科技创新正让传统农业向高质量发展加速迈进。
03 守正创新・薪火相传
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是乡村振兴的双翼。从绛州澄泥砚传承到堆云洞红色教育,再到晋创谷科技赋能,实践团见证了这片土地上传统与创新的交响。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绛州澄泥砚生产基地
国家级非遗绛州澄泥砚传承基地,以 “传承人 + 农户” 模式带动参与农户年均增收 8000 元,既保障非遗原料供应,又为村民创造稳定收入。堆云洞红色教育基地依托中共河东特委旧址,打造 “红色旅游 + 沉浸式教育” 模式,年接待学习者超 10 万人次。晋创谷・运城创新基地通过孵化基金、创业服务支持企业发展,与多所高校合作搭建大学生双创平台,让新质生产力在乡村振兴中澎湃涌动。
从后土祠的千年文脉到瑞恒农业的科技大棚,从澄泥砚的匠心传承到晋创谷的创新火花,运城正书写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振兴篇章。实践团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需守护文化根脉的定力、科技赋能的活力、青年人才的合力。这份调研成果,将化作青年服务 “三农” 的赤子之心,在广袤乡村播撒希望。振兴之路道阻且长,青春之力行则将至。(郭兆宾)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